左衛城
2022-01-05
基本解釋
拼音:zuǒ wèi chéng
簡介
左衛城位于懷安縣西部,洋河岸邊。唐龍朔二年(662年),唐王朝在這里筑城設險,時名九子城。這便是今左衛城的發端。九子城約在今左衛舊城垣內西北,掘壕為塹,夯土成墻,辟有東、西、南三門,敵樓、戰櫓精良完備,是當時洋河上游首筑之城,也是唐王朝河北道政區最西面的邊城。
“九子城”東傍驛道,緊依紅塘(河),西擁“龍泉”(今景泉堡村,當時只有自然天成一泓清泉),遠挹“天池”(今第四屯及屯南一帶,當時為一浩澤池沼);古修水(遼代始稱洋河)與往來要津“龍灣渡”(今城北洋河公路大橋南端處,唐代設渡,渡名不詳,遼代謂之龍灣渡)橫鎮其北,一夫當關,可阻千騎南下;緊臨的會河川(今南忻屯至左衛城洋河南岸一帶,遼代名會河川),肥田沃野,極宜屯兵。
唐代,“九子城”先屬河北道媯州(治今懷來),后又改隸河北道武州(治今宣化),因地處邊塞,戰火不斷。938年,后晉石敬塘割獻燕云十六州于契丹,從此,地屬武州的“九子城”亦并入遼國版圖。遼廢置“九子城”,改設以地方基層政權“南平莊”,屬歸化州文德縣(歸化州與文德縣共治宣化城)。
遼圣宗開泰時(1012年—1021年),遼統治者在“南平莊”設置西京道大同府“德州”,并領“威寧縣”(州、縣共治南平莊)。設州置縣,給“南平莊”帶來前所未有的興旺。由于州縣共置,其建筑規模必然可觀。據傳今左衛鎮城北垣原為德州城南城垣,而德州城北垣,則遠在左衛舊城的北垣外,地廣城闊,氣勢磅礴。德州城垣四面共筑城門六座:南三門,東、西、北各一門。城筑六門,在州城中當屬罕見,這大概是遼王朝有意反“營制”慣例的結果。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