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癮行為所致障礙
2022-10-13
成癮行為所致障礙是指與化學物質(如成癮性物質)無關的一種成癮形式,特點為反復出現的、具有強迫性質的沖動行為,盡管成癮者深知此類行為所產生的不良后果,但仍然執意堅持,從而對軀體、心理健康甚至社會安全產生不良影響。目前受到廣泛關注的成癮行為包括賭博障礙(gambling disorder)、游戲障礙(gaming disorder)。自 20 世紀 70~80 年代起,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家觀察到,某些外界的刺激行為也會引發一些與成癮核心癥狀類似的行為,表現為反復出現、具有強迫性質的沖動行為,學者們開始重新考慮成癮的內涵,并提出“非藥物成癮(non-drug addictions)”“非物質相關性成癮(non-substance -related addictions)”“行為成癮(behavioraladdictions)”或“成癮行為所致障礙(disorders due to addictives)”等術語來指代這些由環境線索誘發產生的類似物質使用所致障礙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如不可控制的賭博、進行網絡游戲等。
美國精神病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于 1980 年出版的 DSM-Ⅲ提出“病理性賭博”的概念,將其歸類于“沖動控制障礙”,后由于“病理性賭博”一詞帶有貶義色彩,在 DSM-5中將其改為“賭博障礙”,并剔除了其中關于違法犯罪的條目(如曾有過偽造、詐騙、盜竊、挪用資金賭博等違法行為),歸類于“物質相關及成癮障礙”。該診斷體系關于“網絡游戲障礙”還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因此,在 DSM-5 中將其作為一種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臨床現象放在附錄中。ICD-10 中只納入了“病理性賭博”,歸類于“沖動控制障礙”,并未納入“游戲障礙”。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某些成癮行為在神經生物學機制、共病、臨床表現、自然病程等方面與物質使用所致障礙有著相似的特征,常表現出某種類似的問題性行為模式,如控制能力受損、社會功能損害、冒險行為等。因此,ICD-11 中將“賭博障礙”和“游戲障礙”歸類為“成癮行為所致障礙”。而一些具有成癮性質的行為異常如“購物成癮”“性成癮”“運動成癮”“曬日光浴成癮”等,也表現出與成癮行為類似的現象,但由于缺乏足夠的研究證據,其具體機制和診斷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國內外尚缺乏根據 ICD-11 診斷標準開展的成癮行為所致障礙的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一些國家和地區此前已有對賭博、游戲行為等相關問題的調查研究,但因為對疾病的判斷標準、篩查工具、研究人群等不同,所報告的疾病發生率差異較大。成癮行為所致障礙可導致軀體問題、精神行為問題及社會功能損害,常與物質使用所致障礙、情感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睡眠障礙、人格障礙等其他疾病共病。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