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反常!全國多地持續高溫(高溫不斷的幕后黑手)“將常態化嗎”
大家有沒有發現氣溫越來越反常了,確切地說,是今年反常的特別明顯。臺風、暴雨、高溫輪番上陣……氣象臺動不動發布藍色預警、黃色預警……
最近,國內多個地區氣溫飆升到40℃以上,預警升級至紅色,地圖上的紅色甚至連成一片。不少網友覺得“快要熱化了!”,紛紛詢問“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去哪兒了?”
那么,這種高溫天氣會持續多久?高溫天氣的“幕后推手”又是誰?有什么辦法能緩解這種情況呢?
一、高溫天氣的幕后推手
今年的高溫天氣百年一遇,南方很多地區連續好幾天超過40度。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全球變暖真的在發揮“作用”了。它不是只存在于聯合國、各國相關機構、領導人、氣象局的報告中,而是切實地讓所有人感受到了它的存在。
無論是國際氣象權威機構,還是國內氣象專家都認為:在全球氣候不斷變暖的大環境下,未來高溫將成為常態化。近期國內尤其是南方地區,還將持續一段時間的高溫天氣,但范圍和強度將不斷變化。
全球變暖是老生常談,高中地理都學過,最重要的原因是溫室氣體排放過多,同時環境的破壞無法彌補、平衡這種變化,從而使得溫室效應越來越明顯。
溫室氣體籠罩在地球周圍,仿佛給地球加了一個“天窗”,這個天窗使得太陽輻射更容易穿透、進入地球,并且大量吸收地面反輻射的熱量。源源不斷的熱量就這樣被困在了“天窗”下的地球中。
溫室氣體排放過量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人為因素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對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的使用越來越依賴。
大到工業的發展、汽車尾氣的排放,小到家庭燃氣使用、冰箱等電器的使用,都會增加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有數據統計,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新高,為363億噸,比20年增加了6%。其中中國的CO?排放量超過了1/3。
其實為了減碳,我國早在2020年就明確提出了雙碳計劃,即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30年達到峰值后逐年減少;2060年實現碳中和——通過某些方式抵消自身的碳排放。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國近兩年來一直積極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從勞動密集型、污染大產業向技術型、綠色、低碳產業轉型。同時積極實行對環境的保護工作,2021年完成造林、種草改造660余公頃。
二、普通人可以做什么
那么,為了避免未來“旱得旱死、澇得澇死”這種極端天氣的繼續出現,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又可以在哪些方面為出一份力呢?
首先,要有環保意識,不要因為事情小就不做,而要時刻保有綠色、低碳的生活意識。
比如在生活中隨手關燈、隨手拔掉充電器、關電腦等小事,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每個人都做、日積月累,也能節省下來很大一部分能源。
其次,綠色出行。
盡可能選擇步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比如公交車、地鐵等出行方式,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如果可能,可以購買綠色能源汽車。很多人一起出行時,可以拼車等。
最后,低碳生活,盡量不做非必要的消費,減少一切可能增加環境負擔的行為。
比如長時間開空調、電視不看也開一整晚等不好的習慣都可以改掉。要注意節水節電節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這是從另一方面增加對能源的使用效率,變相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小結
可以說,全球變暖早就開始了,在我們大部分人還沒有覺察的時候,現在只不過是變得更明顯了。既然大部分人已經注意到了這種變化,那為了我們未來的天氣,每個人還是應該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身體力行地為全球變暖貢獻力量。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