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形成性考核作業1答案
【資料圖】
第1~~~~4章
一、名詞解釋(共30分,每個3分)
1.觀察法:觀察法又叫自然觀察法,它是在自然條件下,對心理現象和行為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記錄和分析的一種方法。
2.實驗法是一種控制影響實驗結果的無關因素,系統的探討某些實驗條件、觀測與實驗條件相關現象的變化,從而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因果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
3.認知風格:認知風格又稱為認知方式,指個體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現在個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上。
4.意義記憶:意義記憶是充分了解記憶內容的含義情況下進行的一種記憶活動。
5.學習:學習是個體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過程,是個體適應環境的手段,通過學習個體行為或能力發生相對持久的變化。
6、社會性:社會性是生物個體通過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相互作用,學習掌握基本生產、生活知識和技能,遵從社會規范,成為社會人的過程。
7、意義學習: P72 8、陳述性知識: P84
9、原理學習: P95 10、遷移: P100
二、簡答
1、簡述行動研究的特點 P19
2.簡述小學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
答: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及相應行為的反應,它們是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情感是個體適應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方式,它們會隨著個體的成長而不斷發展。小學階段,兒童情緒和情感的發展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情緒的.調節控制能力增強,沖動性減弱。(2)情緒、情感的內容不斷豐富,社會性成分不斷增加。(3)高級情感進一步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生活的拓展,小學生的社會性需要越來越豐富,這促進了高級情感的發展。兒童的高級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3、簡述小學期間同伴團體對兒童的影響
答:同伴交往是兒童形成和發展個性特點,形成社會行為、價值觀和態度的一個獨特的社會化方式。同伴交往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與同伴交往的時間更多,交往的形式更為復雜;在同伴交往中傳遞信息的技能增強,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動機和目的,能更好地對他人進行反潰其同伴間的交流更加有效;他們更善于利用各種信息來決定自己對他人采取的行動;更善于協調與他其他兒童的交往活動;開始形成同伴團體。
4、小學生學習的類型有哪些?P63
5、簡述加涅的學習與記憶的信息加工模型。P86
6、知識遷移與應用的關系如何?
(1)區別:知識遷移指一種情境中獲得的知識對另一種情境中知識的獲得或形成產生的影響,包括正負遷移和順向逆向遷移。 知識應用是依據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它與知識理解、知識鞏固共同構成掌握知識的全過程,是知識掌握、原理學習中必不可少的階段,是檢驗知識理解和鞏固情況的重要途徑,也是加深理解和鞏固,使知識系統化的重要方法。
(2)聯系:存在密切聯系。一方面知識的應用可以促進遷移的發生及加強效果,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應用是知識遷移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知識應用過程中都存在知識遷移,知識遷移是保證知識應用成功的重要途徑。 但知識應用并不等于知識遷移的全部,知識的應用主要是一種順向的正遷移過程。
三、論述題:
1、根據小學兒童的個體差異,簡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答:了解與鑒別個體差異是教師“因材施教”的前提。小學兒童的個體差異主要表現為:
(1)認知差異。包括:
A.一般認知能力差異。對于早聰早慧的學生教師要幫助他們拓展自己、完善個性。對于晚熟的學生,教師要給以扶持和鼓勵,防止一個未來的巨匠埋沒在不適當教育氛圍中。組成智力的認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等,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從而構成了智力結構上的差異。學生智力結構上的差異隨時會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如果教師善于發現學生這些差異,就能夠找到適應個別差異的教育教學方法。
B.專門領域的知識差異。學生在某一學科領域的知識基礎不同,對教學的要求也就不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可以彌補學生因缺乏預備性知識給學習成績帶來的負面影響。
C.認知風格差異。具有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不同的認知特點和不同的學習特點要求不同的教學方式與之相適應。比如,教師有必要在幫助沖動型學生在發揮優勢的同時,提高學習和解決問題的精確性。
(2)人格差異。A.氣質差異。教師了解學生的氣質特點,對于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引導學生高效學習、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氣質類型之間沒有好壞之分。氣質不能決定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無論哪一種氣質類型的學生都有可能獲得好的學習成績,成為學校中的優秀學生。但是,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達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們適應學校生活環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針對學生的氣質差異,教師一是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允許學生按照自己方式發展進步。二是采用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適宜的教育教學方式。B.性格差異。兒童的性格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環境、教育和訓練對兒童性格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小學時期,是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廣大教育工作者應切實承擔起塑造兒童良好性格的任務。
(3)性別差異。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當以科學的、清醒的、審慎的態度對待學生的性別差異,對確實存在差異的學習領域,教師要精心研究幫助男女學生共同提高的教學設計;對于社會偏見,可通過教學與學習的事實,打消社會偏見帶來的消極影響,鼓勵學生努力進齲
2、小學生學習有哪些特點?
學生學習的特點:
1)學生的學習主要掌握間接經驗。
2)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