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播報!《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
(資料圖片)
《我們的民族小學》題目用“我們的”來修飾“民族小學”,表達了作者的自豪之感合贊美之情。下面是百分網小編帶來的《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 篇1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一篇抒情散文。課文描寫了我國西南邊疆一所美麗而充滿歡樂的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同時,也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民族”這個概念在我們這種沒有少數民族學生的班里,同學們幾乎沒有這種區別。他們的頭腦里一時沒有各民族的不同:穿戴不同,語言不同,民族風情不同。因此,在教學本文這前,我布置學生可以通過上網等渠道查閱相關資料、圖片等。上課伊始,在引入課題之后,我就出示了課后資料袋中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上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并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孩子們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于他們的服飾,印象更為深刻。與此同時,我讓孩子們把自己搜集到的有關少數民族的圖片及資料,向同學們作介紹,了解個別少數民族的習俗,讓他們對各少數民族有一定的認識,有了以上的認識,孩子們對“民族小學”有了初步的了解,為隨后開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鋪墊了基礎。
學文后我把知識延伸到課外,在立足于課內,打好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把語文知識聯系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學完課文以后,我讓學生來畫畫這所民族小學,同學們都興趣高漲,動起手來了,畫的是各有千秋。我挑選幾幅比較出眾的作品展示給全班的學生,并讓作品的主人脫離課文來向大家介紹一個你所畫的民族小學,使學生真正把課本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接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小學,來說說我們自己的學校。經過小組討論后,同學描繪了自己所在的小學,而且講的十分生動有趣。例如有的同學講到:我們的學校多美啊!紅旗高高迎風飄揚,特別引人注目。色彩艷麗的塑膠操場,是我們玩游戲的樂園。青青的草坪可以讓我們當床一樣睡覺。明亮的教室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你聽!教室里傳來了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大家學得多起勁啊!……講完后,我讓學生課外把自己的學校用自己的話寫下來。這樣主動、自主的學習,給了孩子們一片開放的園地,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講自己喜歡的,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也使得課堂上的知識進一步得到了升華。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 篇2
在教學課文最后一段中“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小學,我們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這句話中,孩子都知道該怎么讀。宋天琪很會說,立即說這是因為我們很自豪,應該很自豪的讀。我把這個詞寫在黑板上了,表揚了宋天琪的感悟很準確,便問孩子什么是自豪呢?有同學立即喊出來是驕傲的意思。可是立即有反對的聲音,很堅決的聲音“不是,不是驕傲的意思!”我沒有正面回答,只是進一步反問孩子是嗎?我看到張俊康正在玩著什么,故意以他為例子,說了“張俊康最近的字寫得很有進步,老師表揚了他,他立即得意洋洋,驕傲極了!這是個驕傲。”接著又舉例說當我看到中國健兒站在領獎臺上看著中國的國旗冉冉升起的`時候,我的心里真是無比驕傲!請同學們說說這兩個驕傲意思一樣嗎?在這么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孩子立即分辨出不一樣,立即說第二個驕傲就可以用自豪了。那么我們課文里的自豪是為什么自豪?“為這所學校的美麗自豪!”“為小朋友在這里快樂的生活自豪!”嗯,已經點到了,我就此止步。
還是用讀的方法,讀了孩子喜歡的句子,有一些學校環境美的句子,一些窗外安靜的句子,請孩子們多讀讀這些句子,讀好這些句子。在生字的學習中,我只重點和大家學習兩個字“舞”和“戴”兩個難字,其余的幾乎略過不說。看到孩子們的作業交上來時,我發現大部分孩子能夠寫正確,個別孩子不對。不過書寫的質量不高,寫得不漂亮,我又花了半節課時間練書寫。寫一手好字,是語文課應該追求的,應當是每節課都必須要的。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 篇3
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課是《我們的民族小學》。課文描寫了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剛開學,放慢速度,讓孩子們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收心工作之后,第一節課檢查預習,學生讀了課文后,思考:“課文中描寫的民族小學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希望孩子們的回答積極向上的,預設“我覺得這所學校很美麗。”“我覺得這所學校里的同學很快樂。”……但現實和愿望總是有距離的,與我的想法有些背道而馳。
郭翰聰站起來說:“我感覺那所學校有點古老。”他說得雖然有點偏。接下來,朱銘熙站起來回答:“我覺得那個學校很差的。”我一愣,再請一個學生,他說的話讓我一驚:“老師,那個學校很窮。”……不行,這樣任由他們說下去,我會被他們牽著鼻子轉,越轉越遠,還能回到課文的意境中去嗎?我略一思索,換了一種問法:“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你們一定能發現這所民族小學是很吸引人的,看看這所民族小學好在哪兒呢?”這下,學生們的思路沒有像脫韁的野馬了,他們說出了這樣的感受:“民族小學的學生的服裝很鮮艷。”“那里有很多美麗的植物,有絨球花和太陽花,還有鳳尾竹。”“那么多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學習,他們上課很專心。”
不同的問法,不同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不能跟著教案,適時調整教學設計。這關系到教學目標能否達成,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課堂是可以預設的,同時,課堂也是生成的靈動的多變的。許多時候,老師做不到先知先覺,學生也不可能亦步亦趨,時時處于被掌控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設計問題,問得精問得巧,即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廣度,又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度。教師得隨機應變,靈活變通,不妨換一種問法,想辦法引導學生進入有效學習狀態,去感受去體驗課堂學習的充實與快樂。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