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日報丨初三語文重點知識點總結歸納
初三語文重點知識點總結歸納
(相關資料圖)
成功的法則極為簡單,但簡單并不代表容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初三語文重點知識點總結歸納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助大家一臂之力。
初三語文重點知識點總結 篇1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么?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基本文體知識匯總
1.文章體裁?此文是一篇。
詩歌、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2.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3.找主題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議論抒情句。
4.文章內容?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答: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
5.材料組織特點?
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6.劃分層次?
(1)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4)總分總(掐頭去尾)
7.記敘線索及作用?
線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時間(5)地點(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8.為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9.填寫讀書卡片。
按各項要求上原文尋找,再填寫。注意原文的標題、作者、出版社等項(有時在括號內)。
10.記敘順序及作用?
(1)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后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敘(略)
11.語言特色?
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從下列詞語中選擇:
形象生動、清新優美、簡潔凝練、準確嚴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節奏感強。(注:必須結合具體語句分析。)
12.寫作手法及作用?
(1)擬人手法
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夸張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義寄托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對比手法
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襯托(側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諷刺手法
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8)欲揚先抑
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應(首尾呼應)
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3.修辭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3)夸張:突出特征,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于抒情。
(5)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注: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14.具體詞語的含義與作用?
方法: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
答:“xx”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義?
抓住關鍵詞,分析它的特點及含義,聯系上下文再解釋。
16.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開啟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啟下(過渡)
(4)為后文作鋪墊
17.表達方式?
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18.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19.記敘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20.描寫的種類及作用?
種類:
(1)肖像描寫
(2)外貌描寫
(3)神態描寫
(4)動作描寫
(5)語言(對話)描寫
(7)心理描寫
(8)景物描寫
(9)場景描寫
(10)環境描寫
(11)細節描寫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揭示文章主題。
初三語文重點知識點總結 篇2
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系統,閱讀教學有其獨特的任務,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具備優良的閱讀品質,提高綜合閱讀能力。
1、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科技說明文閱讀教學而言,同樣要十分注重學生“圈點勾畫”、“摘錄”、“寫提要”、“做筆記”、“課前主動預習”、“邊閱讀邊思考”等等的習慣。古人說不動筆墨不看書,一旦有了良好的自能閱讀習慣,將終身受用。
2、掌握正確閱讀方法
高效率的閱讀有兩個標志,一是速度快中考,二是理解率高,而高效率閱讀取決于良好的閱讀方法。這里僅談談速讀問題。美國有一份著名的雜志《化學文摘》,一年內能報道來自136個國家的45萬余篇文獻,一個化學家如果每天讀6小時,每小時讀4篇,也要56年才能讀完,這一數字還是幾年前統計的。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愈來愈快,對閱讀速度和質量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否則將會直接影響到生活和工作能力;就高考來說,閱讀速度慢也必然影響成績的取得。“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某種意義已不宜提倡,而“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倒是我們所追求的。據科學研究,人進行快速閱讀是完全可能的,速讀作為獲取信息的快速手段,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尤其在科技說明文閱讀中,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閱讀方法。
3、具備優良閱讀品質
這里所講的閱讀品質,主要是指那些直接制約閱讀活動質量和效率的心理機制,如閱讀的自覺性品質、閱讀的專注性品質、閱讀的主動性品質、閱讀的堅持性品質、閱讀的記憶品質,等等。例如,有的學生剛一拿到陌生的科技說明文材料,往往就會產生恐懼心理而無法答題。這就要求教師平時多對學生進行訓練,使之面對材料便形成閱讀的強烈需要感。學生一旦具備了這種專注性品質,那么展卷閱讀,就能做到全神貫注,心無旁鶩。良好的閱讀品質對于閱讀質量具有巨大的意義,因此人們為了追求高級閱讀質量,通常都極為重視閱讀品質的培養。
4、提高綜合閱讀能力
根據《考試說明》和高考題目的分析,在科技說明文閱讀教學中,目前應當著重提高學生的速讀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篩選能力。
總結:其中,速讀能力是基礎性能力,分析能力是中介性能力,概括能力是高一級能力,而篩選能力則為科技說明文閱讀的終端性能力。這幾種能力一旦具備,那么對一般科技說明文的閱讀將不成問題。
初三語文重點知識點總結 篇3
文學藝術的各種形式互相滲透、互相影響,是文藝史上帶有規律性的現象。而在各種文藝形式中,詩歌是最活潑、最有親和力的一種。它和散文結合,成為散文詩;和戲劇結合,成為歌劇。
節奏
節奏能給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滿足人們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當一次新的回環重復的時候,便給人以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見到老朋友一樣,使人感到親切、愉快。頤和園的長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亭子,既可供人休息,又可使人駐足其中細細觀賞周圍的湖光山色。而在走一段停一停,走一段停一停這種交替重復中,也會感到節奏所帶來的快感與美感。一種新的節奏被人熟悉之后。又會產生預期的心理,預期得中也會感到滿足。節奏還可以使個體得到統一、差別達到協調、散漫趨向集中。眾人一起勞動時喊的號子,隊伍行進時喊豹口令,都有這種作用。
可見,僅僅是節奏本身就具有一種魅力。
語言也可以形成節奏。每個人說話聲音的高低、強弱、長短。各有固定的習慣,可以形成節奏感。這是語言的自然節奏,未經加工的,不很鮮明的。此外,語言還有另一種節奏即音樂的節奏,這是在語言自然節奏的基礎上經過加工造成的。它強調了自然節奏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定型化,節奏感更加鮮明。詩歌的格律就建立在這種節奏之上。然而,詩歌過于遷就語言的自然節奏就顯得散漫。不上口;過于追求音樂節奏,又會流于造作。不自然。只有那件既人損害自然節奏而又優于自然節奏的`、富于音樂感的詩歌節奏才能被廣泛接受。這種節奏一旦被找到,就會逐漸固定下來成為通行的格律。
詩歌的節奏必須符合語言的民族特點。古希臘語和拉丁請;元音長短的區別比較明顯,所以古希臘詩和拉丁詩都以元音長短的有規律的交替形成節奏。有短長格、短短長格、長短格。長短短格等。荷馬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都是由五個長短短格和一個長短格構成,叫六音步詩體。古梵文詩主要也是靠長短格構成節奏、德語、英語、俄語,語音輕重的分別明顯,詩歌遂以輕重音的有規律的交替形成節奏,如輕重格、重輕格。
中國大典詩歌的節奏是依據雙語的特點建的,既不是長短格,也不足輕重格,而是由以下兩種因素決定的。
首先是音節和音節的組合。漢語一個字為一個音節,四言詩四個音節一句,五言詩五個音節一句,七言詩七個音節一句,每句的音節是固定的。而一句詩中的幾個音節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兩個兩個地組合在一起形成頓。頓,有人叫音組或音步。四言二頓,每頓兩個音節;五言三頓,每頓的音節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頓,每頓的音節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必須指出,頓不一定是聲音停頓的地方,通常吟誦對倒需要拖長。頓的劃分既要考慮音節的整齊。又要兼顧意義的完整。
音節的組合不僅形成頓、還形成逗。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顯著的那個頓 初中數學。中國古、近體詩建立詩句的基本規則,就是一句詩必須有一個逗,這個逗把詩句分成前后兩半,其音節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林庚先生指出這是中國詩歌在形式上的一條規律。并稱之為“半逗律”。他說:“‘半逗律’乃是中國詩行基于自己的語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規律,這也是中國詩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
揭示了“半逗律”,我們才能解釋為什么有的句子湊成了四、五、七言卻仍然不象詩,原因就在于音節的組今不符合這條規律。揭示了“半逗律”,還可以解釋為什么六言詩始終未能成為主要形式,就因為二二二的這種音節組會無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國詩歌節奏的習慣。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讀四言詩覺得節奏比較呆板,五七言則顯得活潑,其奧妙也在于音節時組合上。四言詩,逗的前后各有兩個音節。均等的切分,沒有變出。五七言詩,逗的前后相差一個音節,離變化于整齊之中,讀起來就覺得活潑。
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這是構成詩句的基本格律。符合了這條格律。就好像為一座建筑物樹起了柱子。至于其他格律,如平民、對仗,不過是在這柱子上增加的裝飾而已。中國詩歌的格律似乎很復雜,說穿了就這么簡單。
總結:合乎規律的重復形成節奏。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晝夜的交替,月的圓缺,花的開謝,水的波蕩,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動,擔物時扁擔的顫悠,打務時手臂的起落,都可以形成節奏。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